2012/4

编了几个段子

平时上微博经常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段子,偶尔也会顺手模仿几个。贴出几个来供大家一乐。

身为一个Linux程序员,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叫ELF的Hostel!

——师爷,写程序最要紧的是什么?
——蛋定!
——师爷,调试程序最要紧的是什么?
——运气!

三年前我就开始模仿文艺青年:喝星巴克、穿格子装、抽烟喝酒、留长头发、放荡不羁,每天坚持看文艺书刊,出门旅行背一把吉他。现在,我除了唱歌跑调吉他还是只会弹“两只老虎”外,一切都很像文艺青年了。

出租车司机#他问是程序员吧,我说是;他问是写代码的不是搞测试的吧,我说是;他问是底层系统呢还是上层应用呢,我说都做过现在做底层;他问做OS汇编用的少了吧,我颤声说,嗯,现在用C,忍不住问:你研究这个吗?他面无表情说,我给各大IT公司做过OS;我良久陷入沉默;最后他问,车钱够付吗?

晓松体# 我们这个行业,卖身卖命卖青春,用加班熬夜,献项目完成。从未巧取豪夺,鱼肉乡里,干过什么贪污腐败之事。干好了,谢同事谢项目经理,干砸了,加班加点不成眠。顶三五载虚浮名,挣七八吊养老钱。终归头发掉落,脊椎疼痛。经理总会有新宠,不复念旧人。看在曾带给大家片刻欢娱,能否值回些人间温暖?

甄嬛体# “方才在内核里看到一段代码,技巧极为高超,私心想着若是代码让你来写,定可提高你对内核的理解,对你编程能力的提高必是极好的。虽劳费些许精力,倒也不负恩泽。” “说人话!” “内核里有个bug,不知道在哪……”

中华民族到了最坑爹的时候

牛奶不能喝了!

奶粉不能吃了!

馒头不能吃了!

食用油不能用了!

胶囊不能吃了!

果冻酸奶不能吃了!

蜜饯不能吃了!

沙琪玛不能吃了!

牛肉拉面不能吃了!

砂锅粥不能吃了!

可乐不能喝了!

纯净水不能喝了!

果粒橙不能喝了!

雪碧不能喝了!

绿茶不能喝了!

……

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!把我们的食物铸成我们新的生化武器!中华民族到了,最坑爹的时候!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!起来!起来!起来!我们东亚病夫,吃着最毒的食物,前进!吃着最毒的食物, 前进!前进!前进!进!

perfbook 读书笔记:ACCESS_ONCE()

如果你看过 Linux 内核中的 RCU 的实现,你应该注意到了这个叫做 ACCESS_ONCE() 宏,但是并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。网上有的地方甚至对此有错误的解释,所以特写此文来澄清一下。

虽然我早在读 perfbook 之前就了解了 ACCESS_ONCE() 的含义(通过询问大牛 Paul),但这本书中正好也没有很详细地介绍这个宏,所以就当是此书的读书笔记了。

定义

它的定义很简单,在 include/linux/compiler.h 的底部:

[c]

define ACCESS_ONCE(x) ((volatile typeof(x) )&(x))

[/c]

仅从语法上讲,这似乎毫无意义,先取其地址,在通过指针取其值。而实际上不然,多了一个关键词 volatile,所以它的含义就是强制编译器每次使用 x 都从内存中获取。

原因
仅仅从定义来看基本上看不大出来为什么要引入这么一个东西。可以通过几个例子(均来自 Paul,我做了小的修改)看一下。

1. 循环中有每次都要读取的全局变量:

[c]

static int should_continue;
static void do_something(void);

while (should_continue)
do_something();
[/c]

假设 do_something() 函数中并没有对变量 should_continue 做任何修改,那么,编译器完全有可能把它优化成:

[c]

if (should_continue)
for (;;)
do_something();
[/c]

这很好理解,不是吗?对于单线程的程序,这么做完全没问题,可是对于多线程,问题就出来了:如果这个线程在执行do_something() 的期间,另外一个线程改变了 should_continue 的值,那么上面的优化就是完全错误的了!更严重的问题是,编译器根本就没有办法知道这段代码是不是并发的,也就无从决定进行的优化是不是正确的!

这里有两种解决办法:1) 给 should_continue 加锁,毕竟多个进程访问和修改全局变量需要锁是很自然的;2) 禁止编译器做此优化。加锁的方法有些过了,毕竟 should_continue 只是一个布尔,而且退一步讲,就算每次读到的值不是最新的 should_continue 的值也可能是无所谓的,大不了多循环几次,所以禁止编译器做优化是一个更简单也更容易的解决办法。我们使用 ACCESS_ONCE() 来访问 should_continue:

[c]

while (ACCESS_ONCE(should_continue))
do_something();
[/c]

2. 指针读取一次,但要dereference多次:

[c]

p = global_ptr;
if (p && p->s && p->s->func)
p->s->func();
[/c]

那么编译器也有可能把它编译成:

[c]

if (global_ptr && global_ptr->s && global_ptr->s->func)
global_ptr->s->func();
[/c]

你可以谴责编译器有些笨了,但事实上这是C标准允许的。这种情况下,另外的进程做了 global_ptr = NULL; 就会导致后一段代码 segfault,而前一段代码没问题。同上,所以这时候也要用 ACCESS_ONCE():

[c]

p = ACCESS_ONCE(global_ptr);
if (p && p->s && p->s->func)
p->s->func();
[/c]

3. watchdog 中的变量:

[c]
for (;;) {
still_working = 1;
do_something();
}
[/c]

假设 do_something() 定义是可见的,而且没有修改 still_working 的值,那么,编译器可能会把它优化成:

[c]
still_working = 1;
for (;;) {
do_something();
}
[/c]

如果其它进程同时执行了:

[c]
for (;;) {
still_working = 0;
sleep(10);
if (!still_working)
panic();
}
[/c]

通过 still_working 变量来检测 wathcdog 是否停止了,并且等待10秒后,它确实停止了,panic()!经过编译器优化后,就算它没有停止也会 panic!!所以也应该加上 ACCESS_ONCE():

[c]
for (;;) {
ACCESS_ONCE(still_working) = 1;
do_something();
}
[/c]

综上,我们不难看出,需要使用 ACCESS_ONCE() 的两个条件是:

1. 在无锁的情况下访问全局变量;
2. 对该变量的访问可能被编译器优化成合并成一次(上面第1、3个例子)或者拆分成多次(上面第2个例子)。

例子

Linus 在邮件中给出的另外一个例子是:

编译器有可能把下面的代码:

[c]
if (a > MEMORY) {
do1;
do2;
do3;
} else {
do2;
}
[/c]

优化成:

[c]
if (a > MEMORY)
do1;
do2;
if (a > MEMORY)
do3;
[/c]

这里完全符合上面我总结出来的两个条件,所以也应该使用 ACCESS_ONCE()。正如 Linus 所说,不是编译器一定会这么优化,而是你无法证明它不会做这样的优化。

So the rule is: if you access unlocked values, you use ACCESS_ONCE(). You
don’t say “but it can’t matter”. Because you simply don’t know.

再看实际中的例子:

commit 0ad92ad03aa444b312bd318b0341011a8be09d13
Author: Eric Dumazet
Date:   Tue Nov 1 12:56:59 2011 +0000

    udp: fix a race in encap_rcv handling

    udp_queue_rcv_skb() has a possible race in encap_rcv handling, since
    this pointer can be changed anytime.

    We should use ACCESS_ONCE() to close the race.

diff --git a/net/ipv4/udp.c b/net/ipv4/udp.c
index 131d8a7..ab0966d 100644
--- a/net/ipv4/udp.c
+++ b/net/ipv4/udp.c
@@ -1397,6 +1397,8 @@ int udp_queue_rcv_skb(struct sock *sk, struct sk_buff *skb)
     nf_reset(skb);

     if (up->encap_type) {
+        int (*encap_rcv)(struct sock *sk, struct sk_buff *skb);
+
         /*
          * This is an encapsulation socket so pass the skb to
          * the socket's udp_encap_rcv() hook. Otherwise, just
@@ -1409,11 +1411,11 @@ int udp_queue_rcv_skb(struct sock *sk, struct sk_buff *skb)
          */

         /* if we're overly short, let UDP handle it */
-        if (skb->len > sizeof(struct udphdr) &&
-            up->encap_rcv != NULL) {
+        encap_rcv = ACCESS_ONCE(up->encap_rcv);
+        if (skb->len > sizeof(struct udphdr) && encap_rcv != NULL) {
             int ret;

-            ret = (*up->encap_rcv)(sk, skb);
+            ret = encap_rcv(sk, skb);
             if (ret <= 0) {
                 UDP_INC_STATS_BH(sock_net(sk)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DP_MIB_INDATAGRAMS,

更多

或许看了上面的会让你有一种错觉,volatile 可以解决同步的问题,其实不然,它只解决其中一个方面。而且上面所有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所有的写操作都是简单的赋值(相对于大于CPU字宽的结构体赋值),简单赋值操作在所有平台上都是原子性的,而如果是做加法操作,原子性未必可以保证,更不用说需要 memory barrier 的时候了。所以,不要滥用 volatil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