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独的托词

写在前面的话:《瓦尔登湖》中谦虚地用“穷困的托词”作为全书的正式开篇,这里斗胆套用一下作为本文的标题,同时也向这部伟大的作品致敬!

 

独自出门旅行,常被问道,你怎么是一个人?仿佛旅行这件事必须要两个人或者更多才能完成。我想他们大概是体会不到,很多风景只有一个人去欣赏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它们那种特有的宁静,多一人便破坏掉这种气氛。

大约是现代人有着深入骨髓的寂寞和孤独感,很多人对孤独有着难以想象地抗拒和恐慌,甚至有的人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它。他们不知道,孤独才是人的本性。我们怎么可以去抗拒本性呢?

人类不像蚂蚁那样,非群居动物。我们一出生多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,长大离开父母之后也要孤独地一个人四处去闯荡,到死也是要孤独地离开人世。纵使有志同道合的朋友,有白头偕老的妻子,可谁也无法真正地走入我们的内心世界。即使表面上始终有人陪伴,可内心深处永远都是孤独的。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去在意这种孤独,或者这种孤独被外在的热闹所掩盖,而它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,潜伏在心中,在将来的某时某刻或许就会爆发。

我的孤独是那种不被理解的孤独。我亦爱这热闹的世俗,更无法抗拒凡俗的异性之间的爱恋,可我一样也未尝得到。我朋友不少,知己不多,屈指可数。并非我刻意如此,冷漠孤傲,亦是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他人无法理解的“特立独行”,难于表达,性格使然。遇到过不少谈得来的朋友,可多数也是停留在一个层次,对方无意深入,我亦无意继续。久而久之,我变得越发孤独。而且我这人偏偏又是爱憎分明,不圆滑,不妥协。我喜欢你便是真喜欢了,我讨厌你更是口无遮掩,毫不留情。这让我变得不好接近。

遇上心仪的姑娘,未尝不想前去搭讪,纵使内心千回百转,最终却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口,正所谓“发乎情,止于礼”。想起多年前,曾暗恋过一个姑娘,若不是友人相助我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相识。相识之后大多也是沉默,不言爱情,稀里糊涂,等到分开才后悔,只能哀叹,“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后来约莫喜欢上另一个姑娘,如遇知己,“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”。因为她,我便知道了这世间的冷暖凄凉,我便成了这世间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。古人云,“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负相思意”,可她的心终究不是我的心,对此我无能为力。过了她,便是沧海桑田,永失我爱。我亦坚信这世上“也有爱情甜如蜜”,可是它与我无关。一切都太晚了,我已经孤独到不需要更多人理解!

这世间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生而自由。即使是父母也不见得必须要对我们好,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,有时我甚至觉得没有我他们或许会过得更好。所以别人对我的好,我都感激不尽,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,也会一一去还。这也让我侥幸得到一些“好人”的称号。都说好人有好报,可我也没得到多少好报,有时甚至换来的是不理解。我早已经不在乎什么好报,更多的是害怕自己良心受责备。于你只为一个“理解万岁”,于己只求一个“问心无愧”。

我依然每天骄傲地活着,孤独地和这个生活进行着抗争,纵使被打得遍体鳞伤,也不肯屈服退让。张爱玲说,生活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,上面爬满了虱子。我便是一个整天自己捉虱子的人,自得其乐,明知捉不完,倒也不知疲惫,越战越勇,感觉自己就像是堂吉诃德。以我多年的斗争经验来看,只有耐得住寂寞,才有可能斗得过生活。这也许正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天才选择与寂寞为伍,和孤独为伴。除了那种“高处不胜寒”,还有他们才真正理解孤独的好处:

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里说,“大部分的时间内,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。我爱孤独,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。”

叔本华的《关于独处》里写道,“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,就是承受孤独,因为孤独是幸福、安乐的源泉。”

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,“一个完全依靠自己,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。”

……

“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,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。”亦是同样的道理。所以即使身处灯红酒绿的酒吧,人头攒动的闹市,我亦可尽情享受这种孤单的滋味。这世上一切皆可负我,唯独孤独它不会,它一直是我忠实的好朋友,人类无法做到。

这个社会并没有给孤独的人足够的宽容,连歌词里都说“孤独的人是可耻的”。抑或是因为害怕寂寞的人太多,享受寂寞的人太少;远离孤独的人太多,理解孤独的人太少。这让我们显得格外与众不同,特立独行,四处躲避周遭投来的奇怪的眼光,感觉好像在与整个世界对立。到头来,我们虽不是什么“高山流水”,却也“曲高和寡”。

王小波写过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,每每读来都津津乐道。我想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上辈子大抵都是一个看穿这大千世界的人,来世投胎宁可做猪也不肯为人。就像喂猪的人给猪安排好了生活一样,这个社会也给我们安排好了生活,只是我还不想屈服。瞧,我不也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吗?时间就是那把杀猪的刀,我只是还不想被早早送进那屠宰场!